用手機APP刷新聞,突然一條自己之前搜索過、或者買過的商品廣告跳了出來,相信不少使用智能手機的市民都有過這樣的遭遇。為什么自己的搜索和購買記錄會被其他APP知曉、并能夠進行準確定位?
淮安市民張先生手機里有不少APP,前兩天張先生在網上購買了一副手套,結果今天打開某APP的時,就出現了關于手套的廣告推送。張先生說:“就覺得很奇怪,買了或者搜索什么東西,這個軟件都知道,都會進行相應的推送。”
為了一探究竟,記者下載安裝了這款新聞APP。在注冊界面,記者注意到有一欄小字提示“我已閱讀并同意用戶協議和隱私條款”被默認勾選,協議內容中明確表示:“該公司可能會利用cookie和同類技術收取您的信息用于了解您的偏好,為用戶和合作伙伴提供更好的服務。”在采訪中記者發現,這類強制同意隱私協議的手機APP并非個例。市民趙女士表示:“在淘寶買過一些寶寶的玩具,然后最近在那個今日頭條上面啊出現很多嬰兒用品,像奶粉什么的。”
專家表示,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成為了重要資源。有些公司開發APP時,把長篇協議直接丟給用戶,由于協議的專業性或模糊性,用戶就算讀了也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含義?;窗彩须娮由虅諈f會會長馬鐳解釋:“APP在使用之前需要勾選同意一下自己的隱私條例,包括同意讀取自己的使用信息,甚至有的APP還要允許將這些信息提供給第三方的APP平臺使用,這就導致我們在一些購物網站瀏覽或購買商品信息能夠被其他APP讀取或使用,進而進行一個精準的廣告推送。其實這里面就是一個巨大的商業利益鏈在里面,因為APP平臺的主要盈利模式就是廣告收入,通過收集用戶信息,精準投放廣告吸引廣告商,就是他們一個主要的商業手段。”
馬鐳表示,在目前的信息收集環節,不少互聯網企業還沒有達到法律法規與國家標準的要求。因此,一方面APP開發企業必須承擔起相關的義務,對不清楚的條款有做出解釋的義務,并對有不同理解的條款承擔對其不利解釋后果的義務。另一方面,還要加大監督執法,從國家層面來約束相關企業嚴格自律。“可以說,APP的平臺是沒有權利代替用戶,來進行相應的勾選的,那么隱私權是人身權,不能由別人代替行使,只有用戶自己選擇了才能算數。所以說用戶在下載使用APP時要盡量謹慎一點,強化相應的信息安全意識。從國家層面來說,建議加大執法力度,盡快制定出符合我國的國情的法律法規。”
江蘇新聞廣播記者 王德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