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號)是第17個中國記者節,或許在一些外人眼中,記者是風光而神秘的,他們總是很忙、沒有檔期,有的甚至整天黑白顛倒。記者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職業呢?
在采訪中,不少市民對于記者這份職業,第一反應大多是,這是一份風光無限、很有地位的工作:"記者聽說就是無冕之王,拿著相機,拿著話筒去采訪任何人,就是你們必須配合我,我感覺是帶著光環吧。"
記者真的是這樣嗎?如皋臺記者這樣說:"記者并不是象人們想象中的那么光鮮,采訪中會經常遭遇一些阻礙,拒絕,比如說有一次下鄉去采訪一個農田道路的維修問題,村干部先是轉移話題,索要記者證,還要上網去核對我們的身份資料,最終還是沒有給出一個結果。"
還有市民覺得記者有點像高端商務人士:“記者應該是很風光的,而且平時看電視里都是參加比較高大上的會議什么的,而且現在的記者顏值都高,口才也很好,穿著打扮也很時尚。”
可實際上,很多記者需要變成“泥腿子”,曬成“包公”才能采訪到新聞。徐州臺記者張悅說:“跑農口的話一開始缺乏經驗嘛,下去的時候好奇,經常是腳往哪里一伸鞋就拔不上來了,或者是腳拔上來了鞋沒拔上來,這樣的事經常發生。夏收夏種的時候,經常是要頂著太陽站在田地里連續曬好幾個小時,那時候就算什么遮陽傘防曬霜其實都是沒有用的,因為不僅太陽毒蟲子也多。”
有人覺得,記者在工作同時還能享受到各種“福利”:“我覺得記者工作很輕松吧,他們每天也沒有固定的上班的時間,工作時間很自由,還有一個我特別羨慕他們去哪都不要門票,去各種景點,我覺得他們在玩的時候就把工作給做了,還比較風光,羨慕嫉妒恨吧!”
淮安電視臺記者李思蓓有話要說,她表示,記者看似風光,實則卻是一種“哪里有新聞,哪里就有我”的職業:“其實我們的工作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大上,我們的工作時間不確定,像我工作6年,沒有休過一個完整的假期,因為新聞是不會放假的。”
其實,很多人也把記者的辛苦看在了眼里。徐州市民張先生:“我有一個朋友他是做記者的,我感覺就是很多次跟他一起吃飯的時候,中途他會接到電話,要他過去采訪,所以很多次飯沒吃完我朋友就走了。從我朋友身上,我感覺記者可能就是24小時處于一個機動的狀態,隨時有任務隨時就去采訪,記者還是蠻辛苦的吧。”
確實,從一張報紙、一臺收音機再到現在的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傳播方式,這些年來,記者反映新聞的方式在不斷改變,但他們對職業精神的追求和對新聞事業的熱愛卻從未改變。揚州臺記者高虔:“我是一位突發行動組的記者,每天奔忙在路上確實是非常辛苦,但是作為一位有新聞工作理想的人,我覺得這樣的辛苦是值得的并且是甜蜜的,因為我們不忘初心,每天一點一滴的努力,希望能帶給大家最及時的報道,這也是我們的使命所在。”
在采訪中,我們也收獲了很多市民對記者的愛心和關懷:“(宿遷)市民1:俗話說“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這一樣的,就希望你們以后工作更輕松一些。市民2:悠著點,遇到危險的時候,人的第一反應,該退還是要退的。市民3:記者們辛苦了。”
【江蘇新聞廣播 (南京FM93.7)王德儉、童森、丁俊、淮安臺、揚州臺、宿遷臺、徐州臺、如皋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