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省近年來保障性住房建設情況如何?
答:2016年,全省新開工城鎮棚戶區(危舊房)、城中村改造27.49萬套、基本建成27.54萬套。同時,我們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基本建立了全省城鎮住房保障制度框架,住房保障的低收入線標準、住房困難標準、保障面積標準和保障人群覆蓋面,都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在全國率先提出構建系統化設計、制度化安排、規范化建設和長效化推進的住房保障體系,全省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健全率由2013年底的83%提高到2016年底的91%。此外,我們將不斷完善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建設,著力提高住房保障服務供給的能力和水平,不斷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到2020年住房保障體系健全率達到95%以上,城鎮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蓋率達到23%以上,基本形成渠道多元、總量平衡、結構合理、服務規范、制度健全的住房租賃市場,讓進城務工人員共享城市發展紅利、讓新市民加快融入城市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2、近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城市治理與服務工作現場推進會,對城市治理與服務工作作了專題部署。像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馬路拉鏈、黑臭河道、空中蜘蛛網、停車出行難等“城市病”如何破解?
答:一是著力解決“停車難”。倡導綠色交通出行,通過科學確定停車設施發展目標,合理布局公共停車場,吸引、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公共停車設施,推動智慧停車信息系統建設等多項舉措,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例適當、使用方便的城市機動車停車設施供應體系。
二是加強城市排水系統與城市外圍防洪排澇體系的有效銜接,全面推進城市排水防澇設施達標建設,加快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加快實施易淹易澇片區整治,協調推進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在全面提升排水防澇能力的同時,有效減少“馬路拉鏈”現象的發生。建立完善城市內澇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和排水防澇應急指揮調度體系,提升城市排水防澇應急水平。
三是著力解決“河道黑臭”。按照“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態修復、長效管理”技術路線,加快城鎮污水收集管網建設與改造,全面實施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系統推進黑臭水體整治,實現城市“河道清潔、河水清澈、河岸美麗”。到2020年,各設區市和太湖流域縣(市)城市建成區內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四是著力解決“垃圾圍城”。加快推進生活垃圾焚燒、餐廚廢棄物處理、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廠(場)和大件垃圾等可回收物分揀中心等“三廠(場)、一中心”建設,健全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設施體系。推進生產、流通、消費環節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建立垃圾源頭減量控制體系。引導和激勵廣大居民對生活垃圾實施分類投放,逐步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運體系,到2020年,設區市建成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設施覆蓋率達到70%,其他城市建成區達到60%。
五是著力解決“棚戶區、城中村老舊破敗”。加快城市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推進老舊小區更新提升,到2020年末,完成棚戶區(危舊房)改造70萬戶以上,改善200萬以上棚戶危舊房片區居民的居住條件,基本完成C類和D類危房改造,完成城鎮居民老舊住宅小區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全省新建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服務實現全覆蓋,出新的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服務實現全覆蓋,老舊小區基本物業管理實現全覆蓋。
3、全省生活垃圾分類治理工作推進情況如何?
答:今年以來,我們加強垃圾分類和治理法制建設,起草《江蘇省城鄉垃圾處理條例(草案)》,印發了《省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和治理規劃(2017-2020)編制綱要》,督促指導各地編制垃圾分類和治理規劃。明確300個省級垃圾分類示范小區和19個垃圾分類試點鄉鎮,起草了江蘇省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單位生活垃圾、城市餐廚廢棄物等分類實施方案。確定19個鄉鎮(街道)開展鎮全域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每個設區市至少1個),加強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技術指導和宣傳。下一階段,督促指導各地加快垃圾分類示范小區和鎮村全域垃圾分類鄉鎮的建設,確保完成設區市生活垃圾分類設施覆蓋率20%,縣(市)15%的年度目標,確保新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5000噸/日、餐廚廢棄物處理能力600噸/日、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80萬噸/年。研究制定江蘇省生活垃圾分類設施配置標準、生活垃圾分類小區評價標準、鎮村垃圾分類評價標準等標準規范。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學校和大型企業等有機易腐垃圾產生量較大的單位自行建設相對集中的有機易腐垃圾資源化處理設施。推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試點示范,指導督促試點縣地區建立適合當地的鎮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體系。
4、鄉村不僅是傳統的農業生產地和農民聚集地,還兼具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重價值和功能。對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下一步工作開展有何舉措?
答:我們將按照《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方案》要求,堅持“政府主導、村民主體、市場參與”的原則,采用“綜合營建”的模式聯動推進。建立健全保障機制,加強引導和服務,在政策支持、規劃編制、基礎設施配套、資源要素保障、特色產業培育、文化內涵挖掘傳承、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突出村民主體地位,在尊重村民意見和選擇的基礎上,引導村民主動投身到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項目實施、維護和長效管理中來,并實現收益分配、就近就業。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在取得村民和村委會支持并達成共識的前提下,參與整體策劃、詳細設計、項目建設及運營管理。實行設計師總負責制,設計師全過程跟蹤指導。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嘗試采用設計總承包、工程建設全過程咨詢服務等模式。指導試點地區制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規劃方案和工作方案,全力推動項目實施,年底前形成階段性成果。同時,總結推廣典型范例和經驗,研究制訂系列設計指引、建設標準等。
在總體思路上,立足江蘇鄉村實際,對現有農村建設發展項目進行整合升級,并與國家實施的重點工作進行銜接,建成一批“生態優、村莊美、產業特、農民富、集體強、鄉風好”的江蘇特色田園鄉村。推進時序上,2017至2018年為試點示范階段,選擇“3縣、5團、10 個點”共40個左右村莊開展試點;2018至2020年,在試點示范取得階段性成效的同時,完善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相關標準,開展面上創建,形成一批體現江蘇特色、代表江蘇水平的特色田園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