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29日)是東南大學新生報到日。昨天,東大四牌樓校區迎來一位特殊的新生——來自安徽池州的“燒傷男孩”方益凡同學。因意外燒傷后只剩下單指的他,此前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在開學前,方益凡收到了東南大學SEUrobot康復機器人組的邀請,來到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機器人傳感與控制技術研究所,體驗“肌電交互控制靈巧手”。
握拳、張開、翻腕……在博士生衛智愷的協助下,方益凡戴上了肌電手環。傳感器采集到他手勢的肌電信號,程序自動生成識別模型。那只靈巧的機械手,仿佛讀懂了他的意念,同步做出動作。
方益凡說,剛戴上手環時,內心有些緊張,但更多的是期待和興奮。“我能感覺到自己和機械臂之間產生了一種聯系——能夠張開、握緊,還能來回翻腕。”
課題組成員再次為他調整握筆姿勢后,方益凡在白紙上慢慢寫下“東大我來了”五個字。那個曾經只能用雙拳抱筆書寫的少年,第一次真正“握”起了筆!
2010年,兩歲多的方益凡不幸遭遇火災,全身68%嚴重燒傷,雙手嚴重變形。23次手術,連床單都被汗水浸透,他卻從不哭鬧。學習寫字時,無法握筆,他就用兩個拳頭“抱”著筆寫;寫得不好看,就站起來繼續練。三年高中,他書寫速度只有同學的一半,卻從未遲交過一次作業。今年高考,他獲準每科延時30%,用雙拳完成所有答題,最終考出664分,超出安徽理科本一線203分。
如今,方益凡已成為東南大學工科試驗班(智能制造與智能系統)的大一新生。從收到錄取通知那一刻起,東大就主動與他聯系,專門協調宿舍、課程和資助政策,老師還專程上門家訪。一路走來,溫暖始終相伴。
更讓他期待的是,學校假肢課題組的胡旭暉老師表示,將在大學期間帶他一起研發更適合他自己的義肢。“小方現在是用兩只手一起握筆寫字,我們能不能實現讓他一只手握筆完成簡單任務,或者單手抓取東西?這方面還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間。”胡旭暉解釋道,由于每個受試者截肢情況不同,小方的情況也比較特殊,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新課題,也是他在東大成長的一部分。
“目前,課題組正在進一步攻克如何為更多人設計制造匹配度和舒適度更高的義肢的難題,我們也將在小方同學接下來的學習中,帶領他一同研發制作屬于他自己的義肢。”胡旭暉說。
“這是我邁向假肢使用的第一步。我希望未來假肢能更靈活自如,幫助殘疾人像正常人一樣書寫、學習、生活。我在東大會繼續努力,未來的科研方向也許是制作一雙能夠靈活使用的機械手,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方益凡說。
江蘇新聞廣播記者:劉正則
通訊員:孫艷